精英小说网

精英小说网>我爹是崇祯?那我只好造反了 > 第四百三十六章 父皇咱们去南巡吧(第1页)

第四百三十六章 父皇咱们去南巡吧(第1页)

此时此刻,他的脸上瞬间布满了不可思议的神情,眼睛微微睁大,定定地看着朱慈?,仿佛想从儿子脸上找出一点开玩笑的痕迹。

别误会,其实崇祯皇帝并非没有想过“南巡”这件事。

作为大明天子,他当然知。。。

二月初三,天色微明。春雨未歇,宫墙根下积水成洼,倒映着灰蒙蒙的天光。朱慈?立于乾清宫东暖阁窗前,手中握着一封刚送来的密报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。焦琏垂手侍立一旁,不敢出声。他知道,太子每遇大事,必先静思良久,如弓引满月,蓄势待发。

“骆思恭查实了。”朱慈?终于开口,声音低沉却如刀削石,“顾嗣源确系主谋,且与扬州盐商郑氏暗通款曲,前后收受白银十二万两,用于刊印《哀江南赋》及数十种揭帖谣言。更可恨者,他竟伪造本宫手谕,谎称‘清丈止于江南’,诱使地方乡绅先行抵抗,待朝廷退让后再图更大利益。”

焦琏心头一紧:“此人胆大包天,竟敢伪诏惑众!”

“不止如此。”朱慈?冷笑,“他还联络南京国子监十余名落第生员,在夫子庙外设坛讲经,借古讽今,说什么‘暴政酷吏,终将自焚’,煽动士子围堵应天府衙。若非鹰扬卫及时镇压,险些酿成民变。”

他缓缓踱步至案前,提起朱笔,在一张黄绫纸上写下四个大字:“斩立决”。

“传令骆思恭,不必再审。顾嗣源即刻押赴西市,当众凌迟;其党羽七十三人,一律斩首,头颅悬挂南京城门十日。家产抄没,子孙永禁科举。另派度田使入驻复社旧址,将其改为‘新政学堂’,专收寒门子弟,三年内不得讲一句孔孟,只准读《均田策》《税制新解》与《火器图说》。”

焦琏领命欲退,却被太子叫住。

“等等。”朱慈?从袖中取出一枚铜符,“你亲自走一趟徽州,将此符交予朱明义。告诉他,江南已乱,正需他这面旗帜。命他即日起巡行苏、常、松三府,公开宣讲新政本意,并代我慰问被分田之贫户。若有阻挠者,许他调用当地驻军,格杀勿论。”

“殿下……”焦琏迟疑道,“此举是否太过激烈?毕竟顾嗣源背后牵连甚广,恐伤及东林清流声誉。”

“清流?”朱慈?猛然转身,目光如电,“他们口称为民请命,实则为己敛财!百姓饿殍遍野时,他们在西湖泛舟赋诗;朝廷推行均田时,他们却煽动民变保私利。这才是真正的乱臣贼子!我不怕背骂名,只怕百年之后,史书上写着:‘有志改革者死于权贵之口,而非战场之刃。’”

焦琏默然叩首,退出殿外。

是日午后,内阁会议于文华殿召开。陈子壮、黄履中、骆思恭、左都御史高弘图齐聚一堂。朱慈?端坐上首,面色冷峻。

“今日议事三项。”他开门见山,“其一,彻查全国书院经费来源,凡接受盐商、豪强捐助者,立即查封,主讲官下狱问罪;其二,重编《大明会典》,删除‘官绅优免’条文,增补‘一体纳粮’新规,由翰林院三日内完成初稿;其三,设立‘民生监察院’,直属东宫,以朱明义为首任提点官,赋予其巡查州县、弹劾官员、直达天听之权。”

高弘图闻言变色:“殿下,监察之权历来归都察院执掌,今另立机构,恐致权柄分散,政出多门。”

“政出多门?”朱慈?淡淡道,“那你说,这些年为何贪官层出不穷?为何豪强横行乡里?正因为监察之人,本就是被监察者的座上宾!我要的不是平衡,是要打破这张盘根错节的利益网。”

他站起身来,环视众人:“你们可知我为何选朱明义?他不是进士,不是勋贵,甚至不是正经皇族。但他亲眼见过百姓如何在雪夜里冻死街头,亲耳听过母亲抱着饿昏的孩子哭求一口米汤。这样的人,不会被几句诗文打动,也不会被一场宴席收买。他只会问一件事:这件事,对百姓有没有好处?”

殿中一片寂静。

黄履中忽而起身拱手:“殿下英明。此制若行,天下耳目皆为殿下所用,宵小无所遁形。”

会议毕,朱慈?独留骆思恭。

“建州那边如何?”他低声问。

“局势糜烂。”骆思恭沉声道,“多铎已被富绶刺杀于沈阳宫中,阿敏率残部北逃科尔沁,豪格之子自称摄政王,然八旗离心,已有三个牛录倒戈投奔吴三桂。更妙的是,我方细作已在敌营散播谣言,称多尔衮临终前立遗诏,言‘唯有归顺大明,方可保全女真血脉’。如今建州军中人心惶惶,不少将领暗中遣使求降。”

朱慈?眼中闪过一丝锐光:“好!传令吴三桂,暂缓进攻,但要在辽河沿线大张旗鼓修建难民营,收容投降部众。每接纳一千人,便立碑记名,刻上‘大明仁政,不分满汉’八字。同时放出风声??凡携械来降者,授田三十亩,免税五年;愿编入明军者,赐铁甲一副,月俸加倍。”

“殿下是要以人心夺天下?”骆思恭恍然。

“正是。”朱慈?冷笑,“他们以为战争靠的是刀枪,殊不知最锋利的武器,是希望。我要让每一个建州士兵都知道:继续打,只能战死荒原;放下刀,却能活命耕田。”

骆思恭退后,朱慈?独自坐在灯下,翻阅各地奏报。忽然,一页纸角泛黄的旧档引起他的注意??那是崇祯十六年兵部呈递的边防奏折,夹在一堆新文之中,似有人故意混入。

他展开细看,心头骤然一震。

奏折末尾,赫然有一行极小的批注,笔迹熟悉至极??竟是父皇崇祯亲笔所书:“朕非不知辽东将贪饷虚,然国库空虚,无可奈何。唯盼天佑大明,或有非常之人,行非常之事,挽狂澜于既倒。”

字迹颤抖,墨痕斑驳,仿佛写于深夜独处之时,满纸皆是无力回天的悲怆。

朱慈?久久凝视,眼眶渐热。

原来父皇早已知晓一切。知晓将领卖粮换马,知晓朝臣勾结外敌,知晓这江山千疮百孔。但他不能动,不敢动,因为一旦清算,整个朝廷便会瞬间崩塌。

而如今,自己所做的,正是父亲想做却不能做的事。

他提笔,在那行批注旁写下回复,字字如刻:

“儿慈?顿首:非常之时,已得非常之志。虽负弑亲之名,亦行救国之举。今日之血,愿洗尽前朝积弊;明日之光,必照彻万里山河。父皇若在天有灵,请恕孩儿不孝,然此身已非一人之身,乃天下苍生所托。”

写罢,他合上奏折,吹熄灯火。

翌日清晨,国民学堂迎来第一批毕业生??五十名曾为乞儿的少年,经过半年识字、算术与律法学习,正式被录用为“基层度田吏”,派往直隶各县协助清丈。

朱慈?亲自主持典礼。孩子们身穿新制青布袍服,胸前绣着“明”字徽记,昂首挺胸列队入场。

“你们知道为什么选你们吗?”他站在高台上问道。

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